第5章 投名状!陈牧雨夜救曹嵩! 阅读至0%

第5章 投名状!陈牧雨夜救曹嵩!

书名:三国:布衣谋士,开局被刘备出卖 作者:辉下神纹星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4-07-24 17:36
    琅琊郡。
    避祸琅琊郡的曹嵩,得到曹操的书信,当即就乐了。
    因为董卓之乱,曹操陈留起兵,曹嵩担心被诛九族,避祸隐居琅琊郡国。
    如今董卓死了,自家儿子又在兖州混得风生水起的,曹嵩自然是不担心被诛九族了。
    当即。
    曹嵩便跟小儿子曹德,以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,从者百余人,车百余辆,径直往兖州而去。
    在郡界处遇到前来接应的泰山太守应劭。
    应劭担心泰山贼会来打劫,自己又打不过,辜负了曹操的信任,就提议向陶谦借兵护送。
    虽然曹操去年将陶谦揍得很惨,但应劭觉得,陶谦会给自己面子的。
    而且给陶谦一个护送曹嵩的机会,也能卖陶谦一个人情。
    毕竟前两年,应劭还赴约了陶谦的邀请,与孔融郑玄等十人推举朱儁为太师,传檄各地,准备讨伐李傕。
    应劭是名仕。
    名仕嘛,总是喜欢给自己添点故事。
    这年头名仕的面子还是很大的!
    应劭的面子的确很大。
    陶谦得知消息,当即就出境迎接,再拜致敬,大摆酒宴,款待了应劭和曹嵩两天。
    曹嵩要离开,陶谦亲自送曹嵩出城,又允诺应劭的提议,特意差遣都尉张闿,领了五百兵马护送。
    曹嵩被款待高兴了,当即就告诉陶谦,会促成曹操跟陶谦的结盟。
    应劭也拍着胸口保证,一定会替陶谦在曹操面前美言的!
    但曹嵩和应劭不知道的是。
    陶谦压根就没想过结盟,更没想过改善跟曹操的关系!
    被曹操揍得治所都迁到了郯城,麾下兵马十去六七,陶谦会甘心跟曹操结盟?
    你把我给揍了,我还得跟你和好,喊你大哥?
    想想都不可能!
    更重要的是。
    早在不久前,陶谦就去书公孙瓒,跟这个曾经一同征讨过西羌的同僚求助。
    公孙瓒也愉快的答应了,还许诺有事可以直接告知青州牧田楷。
    简而言之。
    陶谦底气足了,不怕曹操了!
    看着远去的曹嵩行伍,陶谦一改前两日温厚纯笃的表情,眼神中满是狠厉:“曹阿瞒,夺我城池,杀我军民,此仇不共戴天!”
    “让你也尝尝阖家被屠的滋味吧!”
    琅琊郡和泰山郡郡界处,华县和费县之间。
    隐秘的山寨内。
    陈牧静候消息。
    虽然管亥认为曹操和刘备,是一类人。但管亥最终还是认可了陈牧的决定,一行四百余人,南下徐州,藏身这郡界处的山寨。
    之所以择选这里。
    陈牧断定的,曹嵩最可能葬身的地方。
    这里是郡界处,贼寇众多,又是泰山贼汇聚之地。
    陶谦要杀曹嵩,这里是最合适的地方!
    “大当家的,打探消息的兄弟回来了!”
    “陶谦遣都尉张闿,领了五百兵马,护送曹嵩。”
    “如今到了郡界处,我们何时动身?”
    陈牧目光微动:“寨中兄弟,可有跟张闿相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熟之人?”
    管亥想了想:“有个叫何毅的,跟张闿是同乡。”
    “让何毅去寻张闿,就说我等希望能跟着张闿,共享荣华富贵!”陈牧很快就立了决断。
    管亥领命。
    立即遣何毅来到张闿队伍。
    听闻有一支四百人的黄巾兵,走投无路,要投奔自己。
    张闿立马就有了心思。
    “我只有五百人,应劭也有五百人。”
    “陶谦虽然答应会助我去淮南,但为了保密,我不能告诉麾下头目,军心不能全用。”
    “急切间,也未必能杀尽曹氏一族,但如果有了这四百人,引以为外援,定可万无一失!”
    当即。
    张闿同意了陈牧这支黄巾兵的投效,暗中跟陈牧见面。
    陈牧佯装拜张闿为主,又告诉张闿,如今夏季,大雨转瞬而至,郡界处有古寺,可以避雨行事。
    张闿不疑有他。
    行进中,果然遇骤雨。
    张闿提议在古寺暂避。
    曹嵩安顿家小,却令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。
    众军衣裳,都被雨打湿,一个个都有怨声。
    张闿见军心可用,唤手下头目在僻静处商议,谎称道:“我们本是黄巾余党,勉强归顺陶谦,又没有好处,如今曹家辎重车辆百余辆,你们想得富贵不难。”
    “只要今夜三更,一起砍杀,将曹嵩一家还有应劭兵马都杀了,同分财物,同往山中落草,岂不是美事?”
    众头目纷纷应允。
    而此刻。
    古寺之外。
    陈牧亦得到了张闿的通传。
    “我计成了!”
    “管亥,传令,今夜佯称青州兵,听我号令,杀敌立功!”
    五一看书天天乐,充100赠500VIP点券!
    (活动时间:4月30日到5月4日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