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上升通道 阅读至0%

第106章 上升通道

书名:康熙四十年 作者:八千公里加急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4-07-03 12:01
    胤禛迟疑了一下,还是道:“现在这种情况,不也是挺好的,各有职司,各尽其能。”
    “而且咱们无论是大学士也好,六部尚书也好,不过是分类满汉两位主官而已。”
    “在级别上他们也算是平级,没什么不好吧。”
    稍微有点不忿,略带嘲讽,胤禵道:“四哥,有个最基本的问题,你恐怕忽略了。”
    “满人的人口总数是多少,而汉人的人口总数又是多少?”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胤禛也有点编不下去了。
    有点羞恼的说道:“十四弟,这事儿你追着我问也没用,现在还是皇阿玛当家做主。”
    等的就是你这句话,我可是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以后的走向。
    先把话茬留下,省得将来翻脸不认,胤禵想到。
    “皇阿玛当家做主怎么了,作为皇子,咱们同样也有为朝廷出力的职责。”
    “任用满臣的时候,需要瘸子里面选将军。”
    “任用汉臣的时候,需要在将军里面选瘸子。”
    “这就是所谓的满汉一体?”
    胤禵这是明显又开始唱高调了,反正没什么太出格的话。
    内容都是康熙讲过的,所以根本也不担心别人来抓小辫子。
    对于上升通道这个问题,古往今来就没有公平过。
    最开始的时候,官僚阶层几乎被垄断。
    其选拔制度,是和皇帝世袭一样的继承制度,只有官二代能当官。
    在唐宋时期,发生了重大的变革,就是考试。
    通过相对公平的全国一张卷子考试,来给相对底层的民众开了一道门缝。
    总体而言,这个制度的执行还是比较严格和公正的。
    即便是宋高宗时权倾朝野的秦桧,想给给自己的侄子和孙子,通过不正当手段,谋取状元之位,也是没能够实现的。
    有一利就有一弊,自古亦然。
    科举考试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上升通道问题,但也只能解决这些了。
    每个人也好,每个物品或者制度也好,只能解决其能解决的问题。
    对于这个范围之外的事务,基本也是无能为力。
    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当官,以及朝廷对于这部分通过考试人的优待,也进一步扩大了特权阶层。
    对于底层民众的剥削和压迫,日益加剧。
    而科举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,辟如八股文。
    这玩意儿的起点,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,当时提出的观点是废诗赋取经义。
    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,以后考试的时候,大家就不要把诗词之类的东西往上写了。
    考试的内容会被限制在儒家经典,这个比较有限的范围内。
    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的话,其实相当于王安石给科举考试制定了一份考纲。
    当然这份考试大纲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的范围内容,没有今天的详细。
    之所以这样做,也是出于无奈。
    毕竟考试的时候,大家都是诗词来一首的话。
    到底是考学生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,还是考阅卷老师,这个就有点说不清楚了。
    没有一定的标准,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,阅卷老师的自由裁判权会很大。至于到最后,能不能取中,就得多烧香拜佛,多许许愿了。
    最好的结果,就是祈求老天保佑,考生的答卷和阅卷老师的审美比较一致吧。
    随机性,太他特么的大了。
    当然这只是个开端,意义是重大的,但是实质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    因为,大家放弃诗歌之后,开始改写散文了,内容上还是特么的很自由奔放。
    直到南宋时期,才开始形成八股文的雏形。
    有定格律,首有破题,破题之下有接题……
    简单来讲,就开始从抒情散文,逐步转变为议论文。
    元朝的话,就跳过吧。
    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候,朱元璋颁布圣旨,规定了改朝换代之后,科举取士的方案,需要沿袭宋朝经义制度。
    这项科举考试的执行方案,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。
    最终的完善,实际上是发生在成华年间。
    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考试内容,以及格式选择。
    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。
    到这里,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巅峰时刻,清承明制,也没什么太多的改进。
    在几百年的历史中,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。
    刚开始王安石提出对科举考试的改良建议,其主要目的肯定不是为了限制思想的发展。
    而应当是,改变自由散漫的答题和阅卷方式,增强科举制度的公平性。
    只是再后来的演进过程中,由于士大夫阶层的意志发生了变化。
    想要通过对于科举考试的干预权,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。
    通过对科举考试形式的改变,掌握了人才的选拔标准,进而影响考试的结果。
    把自己想要选中的人,统统划定在能够中举的范围之内。
    这种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,不用对某一个体进行单独操作,只需要定标准就可以了。
    看似非常公平,实则就是暗箱操作。
    当然,这玩意儿并不只发生在古代社会。
    举个简单的例子,就是某些大城市的落户标准,或者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。
    其中有一条必选项或者优先项的条件,就是所谓海外留学背景。
    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    看看这条标准的字面意思就知道,这是一个针对特定对象的优先条款。
    据说是有个五百名还是一千名的排名大名单。
    不过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,在这些名单上的海外院校并不一定就比国内的院校更强。
    排除了选拔更优秀人才这一条,就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来。
    海外背景这一条,实际上是在筛选出身以及家庭条件。
    对于处于大多数地位的中产以下人群而言,争取更多的实际上是国内排名靠前的院校学科。
    比如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一百所左右的高校,或者后来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。
    其实,就皇帝本身而言,是不愿意见到一个比较团结稳固的士大夫集团的。
    皇权和士大夫阶层的相互斗争,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。
    而上升通道,作为双方最重要的抓手,基本一直处于斗争的核心地位。
    胤禵想要改变朝堂的格局,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就是,康熙的支持,以及对于底层民众上升通道的影响力。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