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章 帝王之相 阅读至0%

第99章 帝王之相

书名:我在大明签到的日子 作者:焱森殇璃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4-05-30 03:32
    会通河,为元朝漕运故道,因年之淤塞,不能通漕。
    洪武中,沙岸冲突,河道淤塞。不得不于陆路置八递运所,用民丁千吉人、车二百余辆,岁久民困。永乐初屡有奏言,议开河济运。
    朱棣念民困未苏,不予批准。
    但此次黄河决堤一事,让朱棣的想法发生改变。
    会通河,应该清理一番,通漕运。
    国泰民安!这件事情也应该提上日程。
    于是!奉天殿内文武全臣开始研究,讨论。
    永乐八年九月。
    “于谦,你跟朱高燧在此地等我几日,我有一件事情要去办,多则七日,短则三日。”
    “学生明白。”
    是夜,秦方取出他的大奔,疾驰向南京。
    他跟袁珙的约定到时间了!
    袁珙坚持不过永乐八年,他需要回去,与袁珙见最后一面。
    袁珙的相面之术,秦方不以为然。但他还是想知道,袁珙要跟他说什么。
    于谦一觉睡醒,开始教授村里的孩子格物学府的知识,朱高燧则继续睡觉。
    永乐八年九月三日,秦方易容一番进京。
    太常寺!秦方刚抵达,即被童子邀请入内。
    房间内,袁珙皮包骨头般端坐在蒲团之上,听到门响,嘴角不自觉的流露出笑容,睁开眼睛,看向秦方。
    “秦方,你来了!”
    “袁少卿,我来了!”
    秦方一眼即看出,袁珙达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。与自身谈话完毕,他可能就会老去。
    秦方一丝不苟的从折叠空间内取出茶具,清泉,火炉,开始煮茶。
    “这是什么手段?”
    袁珙眼前放光,被秦方的这一手震惊。
    “我也不知。”
    秦方老实回答,开始认真的烹茶,袁珙也不打断,面前的这一幕,颇为赏心悦目。
    “大师,不知您有何见教。”
    茶烹好了,茶香四溢,袁珙饮下一杯,秦方饮下一杯。
    “好茶!”
    袁珙衷心的赞叹,这是他这辈子喝过的最好的茶。
    “秦方!你如同是一缕无根之萍,飘落到了大明,这大明不属于你,但也属于你。”
    “你我第一次相见,我即看出,你不是大明人,你的所做所为,尽皆与大明格格不入。但你的心,却与大明同根。这让我十分的诧异。”
    “大明!不可能出现你这样的人!你是谁?”
    “袁先生,您能否听我讲述一个故事?”
    “洗耳恭听。”
    “大明建国共计二百七十六年,这些年内的大事如下
    大明被关外的建奴入侵,满清政权入驻我华夏大地,又过去二百七十六年,满清政权的大事如此这般
    清末期,国外列强纷纷入侵我大明,瓜分我华夏的土地,屠戮我华夏的子民
    终究,我泱泱华夏一位姓毛的伟人崛起,率领着华夏民众重新屹立在全球之巅......”
    秦方的故事很长,但袁珙却听的如痴如醉。
    足足三个时辰,秦方终于大致的讲述完毕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。
    “袁先生,我即是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华夏人。我的心,我的魂尽皆是华夏心、华夏魂。”
    袁珙陷入沉思之中,嘴角带着微笑。
    “秦方,你很不错!”
    这是袁珙的评价,袁珙好似知晓了秦方要做什么,知晓了秦方为什么做事情如此的急。
    是啊,秦方可能自己都感觉不到,秦方在大明的每一件事,都特别的急,仿佛背后承受着什么压力一般。
    “秦方!你的命途,我看不清。但我!却想要看看。”
    说着!袁珙的身躯不动,但秦方却感觉到袁珙的眉心,仿佛张开了第三只眼睛。
    袁珙突破了重重的迷雾,看向了秦方的未来!
    “秦方!河山一片大好!”
    说完,袁珙即带着笑容辞世。
    秦方的嘴角亦流露出笑容,袁珙袁相士一路走好。
    秦方喊来童子,让其通知朱棣,袁珙少卿驾鹤西去了。
    而他呢,则为袁珙进行最后的穿戴,洗漱。
    哒,袁少卿屁股下面掉出一封信,信上所诉:秦方亲启。
    秦方忙碌完一切,悄然离去。
    他凭借着大好的月光,看清了信的内容。
    “秦方!当你看到这封信,想必我已经死去!”
    “第一次见到你,我即看出!你是帝王之相!但朱棣也是帝王之相!一代,竟然出现两个帝王之相,这让老夫百思不得其解。
    直到数日前,我尝试推测大明国运,赫然知晓,这大明,三代而黄!但在你手中,却是蒸蒸日上,不坠落凡尘。”
    袁珙的信很长,秦方看了很久,看了好几遍。
    最终将其丢入折叠空间内,望着月光轰然一笑,这大明!挺好。这大明人,挺好。
    驾驭机车,秦方返回至于谦所在之地。
    永乐八年十二月。
    秦方根据这几个月的所思所得,开始制定不同的策略,收藏在于谦的书夹之中。
    朱高燧在尝试三次后,不再袭击秦方。
    三次,都是莫名其妙。
    他明明下达了杀死秦方的命令,但是呢,无任何的尸体。最关键的是,他不曾存在任何的记忆,这一点,是最为可怕的。
    更可怕的是,秦方偷偷的在他耳边说:
    “朱高燧!再有一次,我会杀你。”
    说着!秦方让朱高燧知道了世间最可怕的痛苦。朱高燧鬼哭狼嚎。
    叮,您已签到成功。
    叮,您已获得奖励敏捷
    秦方只感觉身体更加的轻盈。
    朱高燧让秦方知晓了,想要改变一个人,不容易,很不容易。
    转眼间即步入了永乐九年。
    秦方的名气越来越大,新学的名气也越来越大。秦方,颇有封圣的意味。
    永乐九年二月。
    朱棣召秦方回京。
    秦方完成了南方的游学,刚欲启程北方,即被召至入京。
    奉天殿内。
    “忠国候,神机营需要一场实战!”
    “微臣明白,还请陛下示下!”
    “倭国!”
    太祖将之列为不征之国,无非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是因损耗严重,不值得一征;如若朱棣能够耗费极少的代价,即拿下倭国的话,他的功绩可比肩太祖。
    “效法什么程度?”
    “安南!”
    “微臣明白,但需天工院大力支持。”
    “准。”
    秦方退出了奉天殿之前,朱棣犹豫再三,拦住了秦方。
    “如若可能的话,让朱高燧留在倭国!”
    秦方停住身形,懂朱棣的意思。
    倭国!是朱棣给朱高燧的属地。
    虽然他有千般的错,但仍旧是朱棣的第三子。
    “微臣知晓!”
    秦方退出了奉天殿。
    大明商人肆虐倭国一事,朱棣终究是知道了。
    他知道之后,第一件事即是让秦方收复倭国,让其成为大明的领土。
    商人看似敛倭国之财,但实则敛大明之财。
    朱棣想收复倭国,整顿一下倭国的内制,商业等。
    秦方手持圣旨,让天工院加班加点,制作枪械,弹药。
    六月!秦方要让两万神机营的将士,统统配备上枪械。且每人最起码三百颗弹药,手榴弹、火炮等另算。
    天工院允诺,可以完成。
    制作枪械的机床,秦方终究贡献给了天工院,否则的话,根本不可能完成。
    退出奉天殿,秦方回家,跟父母亲诉说了此事。
    “征讨倭国?”
    秦陵陷入沉思之中。
    他几次入倭国,知晓倭国现如今的处境。
    战乱四起,烽火燎原,各处都在打战,这个时候入倭国,或许不是最佳的时机,极有可能让倭国停止内乱,一致对外。
    秦陵说出了他的顾虑。
    但秦枪却是持相反的意见。
    “大兄,可以入倭国,但可否将时间推移至六月份。”
    现如今倭国的局势,倭国天皇被推举出一次死一次,谁也不愿意去当这个天皇。
    倭国最大的势力分为五方,分别占据着五个方位。其中一方!不算太弱,但也不算太强,是秦枪扶持的。
    剩下的四方,或多或少都有大明的影子。
    秦陵需要时间,让这些大明的影子退出。还需要时间,搅乱这一摊浑水。
    “可以,我等你的好消息。”
    秦陵再度返回倭国,开始谋划。
    第二日,秦方入神机营,告知他们即将有一场恶战,训练加重,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
    神机营的将士们大喜,总算可以上战场了。
    养肥的猪!秦方宰了,犒劳神机营,让他们能够更加专心的训练。
    铁路司无碍,发展的很顺利。
    公路司无碍,发展的很顺利。
    南京城外,水泥路已然铺上了,但最大的问题是仍旧有一些民众不理解,专门在水泥路上走来走去,仿佛故意搞破坏一般。
    这要是在六百年后,顶多批评教育;但在大明,小吏直接抓住违反规矩的,一顿皮鞭,绑在水泥路旁示众!
    这一下,顿时老实了,再无肆意践踏水泥路的。
    大明最大的水泥制造商——日月水泥制造厂。
    大明最大的沥青制造商——日月沥青制造商。
    这两个厂,都跟大明合作,能够拿到最低的价格。
    秦方入格物学府,看了一下格物学府学子们的研究,指点一番。
    有些研究!与秦方的认知的相反,但秦方并未组织,反而鼓励。说不定,他们能够走出一条更广阔的路呢。
    比如说!蒸汽机器人!再比如说新能源直流电车。
    看到学生们进步,即是秦方最大的开心。
    秦方留下了第N个实践作业:暑假时期,学子们应当返回各自的家乡,支教一个月,教授村庄里的孩童格物学府的知识。
    这是秦方的第一个举措。
    派遣秦方入倭国平定一事,不曾告知文武百官。
    这是机密!不能泄露。
    秦方召朱高燧入神机营,让其跟随将士们一同训练。
    朱高燧训练一个时辰,即倒在地上,不欲再度参加训练。
    秦方也不惯着他,军法伺候。
    四个月的军营生活,朱高燧总能改变一些。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