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章 梅殷:臣,死谏! 阅读至0%

第111章 梅殷:臣,死谏!

书名:大明:天天死谏,朱元璋人麻了 作者:翻个小白眼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4-05-24 13:37
    “母后,父皇去哪里了?”
    坤宁宫,朱标来到这里向马皇后行礼问之后,望着马皇后出声询问,显得有些好奇。
    话说,一直以来他爹都是醉心于政务的处理,非常勤政。
    除了上早朝之外,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武英殿里窝着,批改奏章,很少外出。
    中午吃饭的时候,也不会吃太正经的饭,只是吃些点心,饼子什么的垫吧一下。
    就这还是一边吃,一边听人给他讲历史。
    一天到晚安排的满满的。
    朱标也知道,自己爹为啥中午不吃太正经的饭。
    一方面是因为,自己的父皇打小养成的习惯。
    寻常人家一天都是两顿饭。
    甚至于只是两顿饭,很多人家都要吃不起。
    更别说是三顿饭了。
    父皇吃的苦是真多,以往经常挨饿。
    如今虽早已成为皇帝,可以肆意的大吃大喝。
    可他还保持着节俭的习惯。
    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,父皇觉得吃饭太费时间。
    耽误他处理正事。
    不如随便对付对付了事。
    可今天却不一样了。
    朱标在文华殿处理了一些政务。
    一些地方有些疑惑,拿捏不定,就想来武英殿那里请教一下自己父皇。
    结果却发现不见了。
    这让朱标分外好奇。
    自己父皇在这个点儿,不在武英殿处理政务,也真是稀奇。
    问武英殿外守着的宦官,宦官说陛下一早就走了。
    并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    所以朱标就来坤宁宫了。
    “你父皇他去双水村,看有容还有你二妹夫去了。”
    马皇后望着朱标笑着说道。
    “啥?”
    听到马皇后的话,朱标愣了一下,惊讶出声,显得很是错愕。
    这个结果,当真是他所没有想到的。
    话说,自己父皇对二妹夫的意见,不还挺大的吗?
    母后没经他同意,把二妹给嫁出去,他心里老大不痛快。
    按照朱标的预计,自己父皇想要转过这个弯儿,最起码也要个十天半个月。
    等到去见二妹夫,或者是二妹夫和二妹前来皇宫拜见之时,父皇肯见他们,那至少也需要半年。
    甚至于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做缓冲才行。
    可哪能想到,现在不过是这才几天时间。
    父皇回京也不过是五六日的时间而已。
    怎么现在就去了双水村?
    当真是令人意想不到!
    “母后,父皇自己到那里去,不会再闹出什么事情来吧?
    可别捅了什么篓子,咱们不在那边,没人能拦住他。”
    朱标愣了一下之后,忙望着马皇后开口道,带着一些着急。
    他可太清楚自己父皇了。
    在不少时候,很容易上头。
    一旦上头,很少有人能拦得住他。
    马皇后闻言摇了摇头笑着道:“没事,那次的事儿已经过去了,你爹这人对梅殷刀子嘴豆腐心。
    表面上提起梅殷这孩子,就吹胡子瞪眼。
    可实际上心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里面,对这孩子重视着呢!
    他这个时候过去,就是最大的见证。
    如今有容他们两个人已经成亲。
    中都城的事,也已经出结果了。
    那么再接下来,必然不会再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发生。
    梅殷这孩子,也是个明事理的,不会胡来。
    上一次,只是中都城上的事,李善长等人闹的太过分了。
    权势又大,没人能奈何得了他们,那孩子才在可奈何之下,闹了那么一出。
    现在咱大明,可没有如同中都城那样的事儿了。
    就算是想要再闹一出,他也没有理由。”
    马皇后说起这话时,还是蛮有信心的。
    听了马皇后的话,朱标再一想,也觉得自己母后说的很有道理。
    是自己多想了。
    事情已经过去了,二妹夫也成了真正的二妹夫。
    成为了一家人。
    今后在一起相处,只会越处越亲,绝对不会再闹的如同之前那样喊打喊杀的。
    当下又在这里和马皇后说了一些话。
    朱标便从坤宁宫离开,接着去处理政务了。
    不再多想父皇去双水村的事。
    同时也在心里琢磨着,自己什么时候也到双水村那边走一遭。
    自己二妹成亲之时,自己不在。
    现在抓紧时间,到双水村那边看看二妹他们两个也好。
    不仅朱标这样想,马皇后也是差不多的想法。
    也在想着什么时候,去看看自己女儿。
    以往有容在宫内,陪伴在身边,只要想见,每天都能见到。
    现在嫁出去了,一下子倒是觉得身边空落落的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这道路倒是和得到的情报一样,确实平整,好走。”
    朱元璋骑在马上,带着七八个护卫朝双水村而去。
    快接近双水村之时,明显感觉到了一些不同。
    那就是这路,一下子就变的平坦起来。
    休整的很好。
    和别的地方的路相比,好上太多,对比特别明显。
    这个时候的朱元璋,并没有穿龙袍,而是换了一身寻常人的装束。
    身边陪着的刘英,还有那几个亲军都尉府的人,也都换上了寻常衣衫。
    只在内里穿着软甲。
    这是朱元璋的主意。
    现在不过是来双水村这边一趟而已,看看自己的闺女。
    他不想摆什么皇帝的仪仗。
    这东西太多太繁琐,速度还慢。
    不是什么正经的大事,没必要弄得那么隆重。
    当然,除此之外,朱元璋还有一个想法。
    那就是悄悄的来双水村这里,看看这双水村,和他所得到的情报相符不相符。
    想看到最真实的,双水村这边的模样。
    若是打着皇帝仪仗而来,动静太大,这边必然能提前得知一些消息,肯定会去进行各种收拾。
    这样的话,就和朱元璋的初衷有些相违背了。
    看着这明显平坦,又宽阔了不少的道路。
    朱元璋暗自点点头。
    他倒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
    这是梅殷出钱,让双水村,还有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附近那几个村子里的人修缮的。
    虽然当初修缮这道路,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成亲。
    但不得不说了,经过了修缮之后,这一段儿路,走起来是很舒服。
    而且这道路是大家的,大家伙都要走。
    修缮之后,受益的人也不仅仅只有梅殷。
    随着临近双水村,朱元璋也放缓了马速。
    控制着战马,缓步而行。
    并朝着周围打量。
    只见两边到田野里,有些星星点点的人影分布其中。
    有人在耕地,有的已经开始播种。
    好一副热闹而又带着一些宁静的春耕图。
    看着这景象,就让朱元璋觉得心里很是舒适。
    打马继续前行,很快便一路来到了双水村。
    只见这双水村的村头,连接大路的地方,居然有着一个小茶馆。
    这倒是让人显得有些意外。
    毕竟双水村这里,可不是什么镇子。
    所处的地方,也不是什么交通要道。
    这种村落,是很少有茶馆酒肆。
    因为开到这样的地方,根本就赚不到钱。
    而在双水村,原本也没有茶馆,但现在却多出来了一个茶馆。
    茶馆不大,但收拾的挺干净。
    门口不远处坐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。
    面带笑容,看着过来的朱元璋一行人,倒是没有出声吆喝着拉客人用茶。
    这点倒是和那些城镇之中的茶馆酒肆,有很大的不同。
    直到见到朱元璋一行人下马,要往他这茶馆而来之时,这人才忙站起身来。
    笑着出声招呼,让几位里面请,坐下歇息一二。
    而他则瘸着一条腿,一瘸一拐的帮朱元璋等人,去把马拴在茶馆边上的空地上。
    “几位客人要喝点什么?”
    栓了马的瘸腿青年人,走进来洗了手之后,又拿抹布将本就干净的桌子给擦了一遍。
    笑着望向朱元璋等人询问。
    “伱这里都有什么?”朱元璋开口问道。
    “喝的话,只有两种。
    一个是俺家婆娘自己做的醪糟。
    再一个就是粗茶。
    吃的话,有饼子,也可以蒸米,还能炒上几个菜。
    后面养了几只鸭子,还有几只鸡。
    有些时候店里也会有一些野味。”
    说罢之后,又有一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:“乡野小店,没有什么好东西,俺们做饭的手艺也不算太好。
    比不上大地方。
    不过量是给的足足的。”
    听了他的话后,朱元璋显得有些奇怪道:“我看这里偶尔也有些人往来。
    你这里怎么不弄一些酒来卖?
    应该会有人买吧?
    这岂不是能多赚一些钱?”
    这瘸腿青年笑着摇头道:“不能卖酒。”
    “不能卖酒?”
    这青年解释道:“梅先生说,来这边的,大多都是骑马赶路之人。
    要走的路途又远。
    少喝一点酒倒还行,就怕一些人没个把门的,一下子喝高了,
    耽误事不说,还容易出危险。
    喝酒不骑马,骑马不喝酒。”
    这话倒是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听的跟着朱元璋过来的几个亲军都尉府里的人,神情有些异样。
    骑马不喝酒,喝酒不骑马,这奇怪的什么破规矩?
    还第一次听到。
    朱元璋想了一下道:“饭就不吃了,一路赶来倒是有些口渴。
    把你的醪糟,一人给我们弄一碗。
    再一人来碗茶水喝。”
    “好嘞!您几位先稍等,马上就好。”
    这人应了一声,忙一瘸一拐的去忙碌去了。
    不一会儿,就端来了几大碗醪糟,配上勺子。
    随后又端来了茶水。
    放在朱元璋等人面前。
    人很规矩的来到了门口,不打扰朱元璋等人喝茶。
    朱元璋吃了一勺子醪糟,倒是觉得这味道很不错。
    一般而言朱元璋在外,是不吃别人准备的食物,只吃自己带的。
    这是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。
    他这一路厮杀过来,早已是见多了人心险恶。
    深知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。
    但在这个时候,却破了例。
    不是说这小店里做的东西有多好,而是说他在这边有探子。
    知道这个小茶馆是怎么来的。
    也知道这里喝茶不用担忧。
    “你们这茶馆没开多长时间吧?”
    朱元璋一边吃,一边和瘸腿的青年人唠起了家常。
    “客人您好眼光,确实没开多长时间。
    到现在为止,不过是半个多月。”
    “营生咋样?一天能赚不少吧?”
    朱元璋笑问。
    “赚不了许多。”
    这青年人笑着说的。
    “多的时候刨去本钱,能赚个二三十文钱。
    少的时候,只挣一两文的也有。
    这些天合计下来,一天也就十一二文钱。”
    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:“这已经是顶好的了。
    有了这茶馆,家里的日子倒是能过得好上很多。
    之前上山打野猪,跌断了腿。
    家里穷,没有及时治疗,后面就落了这个残疾。
    干不得重活了。
    只苦了婆娘和娃子,跟着我受罪。
    梅先生来到这双水村后,双水村的诸多事情都变得不同。
    水泥厂子开起来了,家家户户都可以出一人去做工挣钱。
    我也想去,但这条腿干不了重活。
    只能干着急。
    这时候梅先生来了。
    俺给出了个主意,让俺在这里开了个小茶馆。
    自从有了梅先生,俺们这以往很少有外人来的村子,倒是逐渐热闹起来了。
    每一天都有一些外人进来,
    比如那些取香皂的,还有一些来送材料的。
    还有一些运送水泥的人……
    这里离周围镇的子又远,这些人渴了饿了没个正经地方吃喝。
    梅先生说在这里开个小茶馆,多少能挣上一些补贴家用。
    说着这话,这青年人眼里露出光彩来,满满的感激。
    “俺婆娘还有俺,都是老实巴交,没见过世面的人。
    哪里懂得经营茶馆?
    还是梅先生手把手的教俺们,茶馆的选址,盖茶馆,还有这里面的布置。
    包括一些做菜的技巧,都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是梅先生给指点的。
    还有这里面的桌椅板凳,碗筷,碟子这些,也都是梅先生给出的钱,帮忙给置办的。
    要是没有梅先生,这些事俺们可弄不来。
    没有那个能力,也没有钱。”
    提起这事儿,这瘸腿青年赵二蛋,眼里就满满的都是感动和崇敬。
    眼中泛着泪光。
    “这钱还不用还,只说是他投资了,合伙和俺们开个茶馆。
    今后赚到钱了,分他一半就行。
    俺们哪里不知道,这是梅先生在照顾俺,可怜俺们。
    俺们双水村这边,到底是积了多大的德,才能迎来这样一位心善,有本事的大贵人!”
    这些事朱元璋通过探子,在此之前便已经知道了。
    可知道归知道。
    这个时候来到双水村,见到了当事人,听到了对方亲口所说的这些话后。
    心里还是升起了诸多的触动。
    该说不说,梅殷混账小子,在这些事情上干的是真不错。
    并没有只顾着自己发财。
    他富裕了,也能适当的去照顾一下周围的人。
    这是极为难得的。
    吃了醪糟又喝了茶,进行结算。
    这茶馆的物价是真便宜。
    茶水是一人一文钱,可以随意喝,一碗不够还可以接着加。
    醪糟的话,因为是用江米做的,所以要贵上一些。
    两文钱一碗,不可续杯。
    结算了钱,朱元璋一行人便出了这路边的小茶馆。
    去把马给牵了过来。
    没有再骑马,只是牵着马而行。
    走在路上看着这双水村,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舒服。
    不是说因为有着梅殷和宁国公主二人在这里,才产生的一种心理错觉。
    而是这里真的让人舒服。
    朱元璋,刘英等人看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,到底是哪里让人舒服了。
    干净!整洁!
    从别的村落过,地上道路两旁多是枯草。
    道路之上有着牛粪,鸡粪痕迹,以及其余等诸多脏乱的东西。
    一看那道路,就知道也不知有多久没有人清理过。
    而双水村这里都不同。
    村里的路上,被清理的干干净净。
    路两旁,也都很也被清理的很干净。
    村中的道路,修整的很平整。
    更是没有污水横流的景象。
    这种干净,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。
    往前走了没多久,就看到一个老太太,正在那里拿着扫帚在这里清扫道路,扫得很认真。
    “老人家,您这挺辛苦啊!
    村里面有您这样的勤快人,这村里看起来真干净。”
    朱元璋走上前去,笑着和这老太太打招呼。
    听到了朱元璋的话,老太太停下手中动作,显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    “当不得贵人您这样夸。
    俺可没那忙勤快,这都是梅先生给俺掏了钱,让俺每天把村里的路,给打扫一下。
    一个月一百文钱呢!
    梅先生人好,照顾俺这个孤寡老婆子。
    给俺找个活命的活计做,让俺有口饭吃。
    那俺肯定要把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这路,给扫得干干净净。
    该休整的,都给休整好。
    不然可对不起梅先生的好心,这钱俺拿着也不安心。”
    朱元璋笑着道:“那这梅先生还真不错。
    他是个啥样的人?
    咱来到这里以后,咋只听到你们夸他了?”
    “梅先生可是个好人哩!
    是俺们双水村的大贵人!
    人特别的好!
    有了梅先生,俺们这些人才知道日子还能这样过。
    就连俺这个孤寡老婆子,都能通过做事,挣到一些钱。
    吃饭的时候,能舍得往锅里面多放一把米了……”
    一听朱元璋的话,老太太就有话说了。
    在说这话时,浑浊的双目里,有着光彩在闪烁。
    “听你这么说,这梅先生还真是个好人!”
    朱元璋听着老太太说了一阵儿,冲着老太太点头说道。
    “谁说不是!梅先生是真好……”
    告别了老太太,朱元璋牵着马继续向前走。
    也不知道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。
    “上……老爷,咱们去梅先生家从,这边走。”
    刘英望着对朱元璋说道。
    并指了指边上的一条路。
    朱元璋摇了摇头道:“先不去他家,先去水泥厂看一看……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一行人来到了水泥厂这里,已经到了晌午。
    水泥厂这里,正准备收工吃饭。
    虽然这个时候是春耕时节,可水泥厂这里并没有停工。
    只不过和之前相比,水泥厂的生产规模,要小了一些。
    此时,水泥厂工作的人,被分成了两拨。
    彼此的交替着干活。
    一半人去耕地,一半人在这水泥厂干活。
    等到第二天了,耕地的人来水泥厂这边干活,水泥厂的人则去耕地。
    如此一来倒也不耽搁春耕。
    朱元璋一行人,一个个都骑着马,一看就知来历不凡。
    便有水泥厂这边的人,出来进行迎接。
    “客人,您们准备来买水泥?”
    张三叔笑呵呵的打招呼。
    出声询问。
    最近这段时间,随着梅先生娶了公主殿下,梅先生在这边做的一些事儿,逐渐的被外人所了解。
    不少人对这水泥感兴趣。
    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些人,来到这边,看这种新的建筑材料。
    水泥厂这边的人,早也见怪不怪了。
    “倒是想要购买一些,就是不知道这水泥都有哪些好处。”
    朱元璋笑着点头。
    同时留意着这些人的穿着。
    发现这些人都穿着厚厚的,极为耐磨的衣服。
    这些衣服的样式,多少显得有些怪异。
    穿在身上,倒是挺合身。
    都是统一的样式,背后还被弄出了字,上面写着‘明月岗水泥,铜墙铁壁’。
    穿着这些衣服往这一站,就能让人知道,他们是一起做事的人。
    也能让人知道,他们是干什么的。
    再看看他们脸上戴着的,把口鼻都给遮起来的东西。
    心里知道,这就是口罩了。
    “这水泥可是好东西,是梅先生精心研制出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来的。
    用来砌墙,那是再好不过。
    比咱现在最好的粘合材料,都要好用……”
    听到朱元璋询问,张三叔立刻就开始介绍起来。
    正介绍着,迎面走过来了一个青年人。
    这人不是别的,正是在明月岗这边看水泥厂子的李景隆。
    在看清了朱元璋一行人之后,李景隆眼睛顿时瞪得有些大。
    “皇……”
    话刚开口,就被朱元璋一个眼神给制止了。
    李景隆忙改了口:“皇老爷,您怎么来了?
    也是看中了咱的水泥?”
    在这里负责介绍的张三叔,发现这人竟然是李景隆李公子的旧相识,当下便对朱元璋更恭敬了。
    很有眼色的到那边去,让李景隆来接待这位黄老爷。
    “咱过来看一看,听说你们这水泥很好?”
    “那是肯定好的很!”
    李景隆笑着说道。
    言语当中带着一些皮。
    旋即便带着朱元璋在这里,对水泥厂进行参观。
    朱元璋对什么都挺感兴趣。
    觉得很是稀奇。
    “舅爷,吃饭了没?
    没吃饭的话一起去吃点?
    正好开饭了。”
    看了一会儿水泥厂后,李景隆望着朱元璋询问。
    说话之后,忽地又想起什么改口道:
    “要不,咱们去表姑他们那边吃?
    二姑父做饭的手艺可是一绝,比明月岗这里的饭好吃。”
    朱元璋摇头道:“晚上就再过去吃,这顿就在这明月岗吃。”
    朱元璋这是想要看一看,明月岗这边的伙食,到底是不是如同他所得到的情况里说的那样。
    在这事上,李景隆自然要尊重朱元璋的意愿。
    当下便带着朱元璋,前去吃饭的地方。
    这里处在上风处,在水泥厂外围。
    总共有三间房子。
    一间做厨房,另外两间则是吃饭的餐厅。
    里面摆着有桌椅。
    朱元璋一看,这还弄得挺齐整。
    居然还有桌椅。
    他原本还以为,众人都只是盛了菜,端着蹲在地上吃呢。
    水泥厂这边有规定,只能在这里工作的人才能来这里吃饭。
    任何人不许带不相干的人来吃。
    更不许把水泥厂的食物,带回家去。
    不过李景隆带别人来吃饭,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。
    毕竟这水泥厂的一半的收益,可是归李景隆的。
    他也是这水泥厂的东家。
    中午的这顿饭,是白菜豆腐汤。
    里面还切了一些肉。
    每个人碗里,都能有两三片肉片子。
    白白的肉片子,吃起来就是香
    朱元璋端了一碗白菜豆腐肉片子汤,另外一手抓了两个饼子,坐在桌子上吃。
    一边吃,还一边看其余水泥厂的人碗里菜汤。
    他这是在看,别人碗里是不是和他一样。
    生怕这是李景隆专门给自己捡好的捞。
    发现别人的和他也差不多,这才放下心来。
    满心满意足的吃了起来。
    一连喝了两碗白菜豆腐肉片汤,吃了三个饼子。
    朱元璋才算是结束了用餐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。
    只觉得这饭,吃起来很是不错。
    很是舒心。
    就连味道也比徐兴祖做的好。
    果然,这水泥厂的人,比他这个当皇帝吃的都要好了!
    一番突击视察之后,朱元璋心中十分满意。
    此番前来双水村这边的所见所闻,和他先前所得知的,没有什么出入。
    甚至于一些地方,要比他所知道的更好。
    心里对于梅殷,也越发满意起来了。
    这个混账小子做的还不错,没有说空话。
    也确实配得上自己的闺女!
    朱元璋当下便决定,不再和梅殷计较元宵晚宴上,梅殷闹的那一出了。
    在水泥厂这边,仔细的看了一番后,就在李景隆的陪同下,去了梅殷和宁国公主的家。
    来到院子里发现,这家里没人。
    只有猪圈里的猪,在那里懒懒的晒着太阳。
    小院落被打扫的一尘不染。
    很是干净整洁。
    这只是普通的农家院落,真的比较起来,自然是远远比不上皇宫。
    可却让朱元璋看着舒心,能感受到一些温馨。
    想起自己每天都要处理那么多政务,又看看梅殷在这双水村,悠哉悠哉的生活。
    忽然间朱元璋就觉得,自己这个皇帝不太香了。
    这它娘的,这小子怎么过得,比自己这个皇帝还要舒服?!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岳父大人来了?”
    正在这里整理田地的梅殷,得到了李景隆前来告知的情况后,愣了一下,旋即便恢复了镇定。
    好!好!好!
    朱元璋终于来了,自己可以去死谏了!
    “二姑父,陛下这次来双水村,虽然他没有说什么,但能看得出来,对于这里他很满意,心情很不错。
    对于二姑父,你是一点芥蒂都没有了。
    二姑父你可要抓着这个机会,把该表现的,都好好表现表现。”
    李景隆望着梅殷交代。
    梅殷用力点头:“那是自然,肯定会让岳父大人他十分满意。”
    李景隆一听梅殷这话,顿时放下心来。
    稳了!
    这一次的事情彻底的稳了!
    对于二姑父,他还是很清楚的。
    这么长时间接触下来,他确认,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。
    而且在人情世故上面,也是很精通。
    上一次那是为了中都城的事儿,不得不和陛下顶着来。
    这一次中都城的事儿已经结束。
    陛下亲自前来。
    二姑父又娶了二表姑。
    那上次的事就翻篇了。
    二姑父此番再回去,适当的表现一番。
    那一切都稳了。
    梅殷便收拾了农具,招呼着宁国公主,还有小婵回去见朱元璋。
    同时心里也在想着,已经想好的,死谏朱元璋的词。
    争取能让朱元璋把自己给咔嚓了……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女儿见过父皇,问圣躬安。”
    双水村,回到家里之后,看着那站在院落里,一身常服,看着自己面带笑容的父皇。
    宁国公主忙行礼问安,心情显得很激动。
    毕竟这是嫁过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来之后,第一次见到娘家人。
    而且来的还是自己的父亲。
    梅殷也跟着行礼。
    别管接下来要不要死谏,这个时候礼数是要有的。
    毕竟自己小媳妇就在这里。
    而且,他的任务是死谏,而不是死杠。
    只有做死谏任务时,被朱元璋杀死才算完成任务,而不是无意义的死杠。
    若是因为死杠而死,那真就白死了。
    朱元璋扶住宁国公主,让自己闺女不要多礼
    转头看了一眼梅殷,也冲着梅殷点了点头。
    “你也不必多礼。”
    转头在宁国公主脸上,仔细看了看,眼里露出心疼之色。
    “有容,你黑了不少,没少受罪吧?”
    朱元璋望着女儿,显得心疼的说道。
    在其余儿子面前,显得比较严厉的朱元璋。
    在宁国公主这个女儿面前时,倒是没有太多做父亲的不苟言笑。
    宁国公主闻言摇道:“父皇,才没有吃苦,夫君……夫君他待我特别好,舍不得让我吃苦。”
    虽然已经成亲,可这个时候当着自己父皇的面,称呼梅殷为夫君时,宁国公主还是有着一些羞涩。
    同时心里也有些忐忑。
    毕竟她和夫君之间成亲,终究是和别人不太一样。
    “在这里,女儿过得很快活,见识到了很多有趣的事。
    不少都是女儿以往在宫中,没有体验过的……”
    宁国公主说这些话时,眼睛亮闪闪的。
    尤其是又想起自己夫君说,过上几天就买一个正抱窝的老母鸡,弄些鸡蛋让老母鸡来孵。
    今后让自己养上一群,毛茸茸的小鸡的事情后,宁国公主就变得更开心了。
    这些毛茸茸的小东西,真的能把人的心给萌化了。
    听着自己女儿的话,看着她的神色,再想想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报。
    朱元璋知道,自己女儿所言非虚。
    她在双水村这边,过的确实挺开心的。
    没有受到委屈。
    这也同样是朱元璋这么快,就消除了对梅殷芥蒂的原因之所在。
    要是这家伙,敢苛待他的女儿,管他有没有才,他都不会放过梅殷!
    “有容,你很喜欢这里的生活?”
    朱元璋望着朱有容询问。
    宁国公主用力点头:“嗯,女儿真的喜欢。
    感觉每天在菜园子里,侍弄一些菜,和夫君一起上田里耕耕田,做一些事儿,挺舒服。
    日子充实,又显得比较舒心,闲适。
    朱元璋闻言点了点头,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。
    如此过了片刻后,他望着宁国公主开口道:“既然如此,那咱就把这双水村,还有边上的这三四个村子合在一起,给你做嫁妆好了。
    正好,按照规矩,你出嫁是要有一个庄子陪送的。
    就把这里当成咱配送给你的庄子吧。”
    朱元璋不久之前,在马皇后那里说话时,还说梅殷娶了他女儿。还想要庄子,是想屁吃。
    最少需等个一年半载再说。
    结果这才多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少时间,现在就变卦了。
    可见老朱在自己女儿这件事上,还真的是刀子嘴,豆腐心。
    给的这个庄子,也是真不小。
    居然是双水村,外加四个庄村子合并在一起。
    梅殷粗略的算了一下,那这不得超过两百户人家了?
    当皇帝的就是豪横!
    这些地方,成为了宁国公主的庄子后,这些人家,每年缴纳赋税时,就不用向朝廷交了。
    直接向宁国公主缴纳租子。
    宁国公主和梅殷,对这些庄子里的人和事,以及土地都有管理权。
    官府也同样有着管理权。
    当然,一般只要不发生什么太重大的情况。
    官府也肯定不会插手。
    等于说是在这个属于宁国公主的庄子里,宁国公主和梅殷,有着很大的自主权。
    边上的李景隆,在听到朱元璋这话后,显得有些吃惊。
    旋即心里便乐开了花。
    这下子好了!
    舅爷刚见到二表姑,就来了这样的大手笔。
    足可以证明,他对于之前的事儿,是彻底的不计较了。
    可以说,和二姑父之间冰释前嫌了。
    从今之后,还是自家人,是一门好亲戚。
    宁国公主闻言愣了一下,望着朱元璋道:“父皇,这……有些不太好吧?”
    朱元璋摆手道:“有什么不好的?普天之下莫非王臣,率土之滨莫非王土。
    整个大明都是咱家的。
    况且,这又不是单独给你一个人的。
    咱早就定下了这个规矩,不是给你开的特例。
    不仅是你,后面你那些妹妹们成亲时,也都会有庄子进行陪送。
    不过有一点咱需要告诉你。
    便是今后这庄子里的人,你们需要好生善待,不能过于苛刻。
    不然,咱可不高兴!
    真闹出什么事来,官府也一样是可以到庄子上办事的!”
    朱元璋不忘叮嘱宁国公主一句。
    “父皇放心,夫君和女儿,肯定不会苛待庄子里面的人。”
    做了保证之后,又忙感谢自己父皇,给了这样的好东西。
    朱元璋哈哈笑道:“谢啥?哪个当爹的不挂念自己儿女?”
    说着,就将目光看向了梅殷。
    那意思很明显,
    咱刚过来就送了这个大礼,你个混账小子,怎么着也得谢谢咱吧?
    边上的李景隆,还有宁国公主二人,也都将目光投向了梅殷。
    在这个时候,梅殷也是需要感谢的。
    对此,李景隆还有宁国公主二人都不担心。
    他们知道,梅殷真的很有才。
    关键时刻,绝对不会闹出岔子!
    上次,关于中都城的事,只是一个意外。
    这一次,必然会和之前不同。
    梅殷上前两步,在朱元璋带着一些得意的注视下,在宁国公主,和李景隆面带笑意的目光中。
    对朱元璋躬身行礼,出声道:“臣,死谏……”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