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我走自己的路 阅读至0%

第3章 我走自己的路

书名:一开始,我只想当个好编剧 作者:南江雨春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4-05-07 21:13
    “这不是应该的吗?除了学长,咱认识几个人?,想揽活又能去哪里揽?我给你说,就算你想做家教,有清华北大的学霸在,人家也不会用我们。”
    刘海龙道:“梦林你要明白,大导演、大编剧们真的需要年轻人嘛?人家肯定不需要啊,他们一个年富力强的,恨不得把所有的来钱的活都包揽了,干嘛要给年轻人机会?还不是因为我们听话,不唱反调啊。所以一开始的时候,我们是跟着他们混,就得听他们的话,人家让我们怎么写,我们就怎么写。明白这个道理吗?”
    沈梦林道:“明白,我们就是小媳妇,得慢慢的熬,熬到年龄了,圈子里的人都混熟了,我们也就熬成他们了。”
    张建笑着道:“看来梦林一顿酒就活明白了,咱们现在就是接项目,混资历……”
    沈梦林没多说。
    只是淡淡的点头。
    古往今来哪个才华横溢的人想要出头,不都得有贵人提携啊。
    否则的话,就算你才高八斗,知道“大(da)夫”和“大(dai)夫”的区别,在金主曹溪雯眼里,和孔乙己差不了哪里去,迅哥赶不走孔乙己,曹溪雯赶走沈梦林却只需要一句话。
    就在这时,老二王伟走了进来,先关心了一下沈梦林,然后道:“有活了,有活了。”
    这话一出,其他三人立刻竖起了耳朵。
    “什么活?”
    “咱们戏文系的能接什么活?当然是写剧本了。我姑姑给介绍的,一个涉案剧,叫《无路可逃》,一共23集,我们可以写4集,刚好凑一个故事。”
    “那有案件脉络吗?”
    “多少钱?”
    “当然有案件脉络,不然我们怎么写?钱嘛,一集这个数……”
    听着宿舍三人的议论,沈梦林已经将相关信息过了一遍脑子。
    这年头电视台主要播放两种类型的国产电视剧。
    一个是古装剧。
    什么《还珠格格》、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《武林外史》这样的古装剧。
    另一种是涉案剧。
    最出名的应该是《征服》,以及《重案六组》,很火很受欢迎。
    比如《重案六组》,主角应该是那个短发精干的女刑警季洁,身边配合几个长相粗糙的男警察,组合在一起破获了数不清的案子。
    你说季洁好看吗?也没多么沉鱼落雁。
    那几个男演员帅吗?
    一个个扎人堆里认不出来。
    但观众们就是喜欢看,尤其是男观众。
    这部戏一口气推出四部,共136集,可想而知有多火。
    不过这《无路可逃》,脑海中却没有这么名字。
    看来要么不是上星剧,要么扑街了。
    王伟接着道:“有兴趣吗?”
    既能锻炼又能赚钱,张建当即点头:“这还用说,我们编剧不就是干这个的。”
    刘海龙点头:“能赚钱干嘛不要,肯定干啊!”
    “梦林,你呢?”
    沈梦林直接摇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    头:“我…还是算了…”
    “别啊,一起啊。”
    “我现在有了一个思路……”
    沈梦林其实明白,和那个时空的沈梦林类似,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,首先不是你能写出一流的剧本。
    那些影视公司的老板、导演、制片人们个个日理万机,邮箱里的剧本车载斗量,凭什么要关注你的剧本?
    你说你的剧本优秀我就得看了?
    你谁啊你?要想让人家关注你,你首先得入圈。
    也就是有人际圈子。
    因为会写剧本的人多了,用谁不是用?
    一般情况下,影视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肯定在自己的人脉圈子里找人负责剧本。
    国内的电视剧市场,大概是从98年以后开始繁荣的,因为那时候电视台可以播出广告了,于是手里的钱多了,便下场主动购买电视剧。
    所谓有了电视剧就有了观众,有了观众就有了广告,有了广告就有了钱,有了钱就可以建立更多的频道面向各种目标观众播广告,然后电视剧的需求量就进一步扩大。
    为了扶植国产剧,有关部门又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,使得国产电视剧的产量大幅度增长。
    这样一来,会写剧本的编剧就供不应求起来。
    那些成名的编剧为了接更多的活,便成立了工作室,他们负责把控整体质量,至于寻章摘句的琐碎工作,就有下面的非知名编剧或者写手来完成。
    这就有了中戏戏文系学生的用武之地。
    因为他们是该专业的学生,所以质量有一定的保证。
    又因为他们是学生,所以听话又要价低。
    当然,学生们能接触到的剧本,肯定是已经写好故事梗概的。
    甚至是每一个情节点都已经罗列好了…
    他们要做的就是根据情节点塞内容。
    主要是人物的对话。
    从信息库里知道这种情况,现在现实中也遇到这样的事情,沈梦林已经明白,单纯的做编剧,很难有什么地位而言。
    不管是现在,还是十几年后,似乎都是整个行业的最底层。
    牛逼如芦苇老师又怎么样?
    他经手了《霸王别姬》、《活着》。
    结果张导、陈导功成名就,葛大爷、巩立等人也名扬四海,有几个知道芦苇?
    后来又接手《赤壁》,吴宇森搭理他吗?
    芦苇老师都这样了,其他那些编剧就更不用说了。
    制片人可以改剧本,导演可以改剧本,甚至连演员也能改…
    每个人都有跟组编剧。
    编剧完全成了工具人……
    脑海中有那个时空的记忆,让沈梦林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    被人无视的小编剧是不可能再做了的,这辈子也不可能做。
    所以此时他已经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。
    先当个作家,赚些稿费、版税什么的。
    成名以后,再稳定输出一些适合被改编的畅销书。
    等有几部小说被影视公司买走了,他就有了名望和一定的话语权。
    再捣鼓几部高质量的剧本,自然就有人认真关注了。
    然后他就能成为一个有话语权的编剧。
    再往后他就自己组建班底,不但要做最有话语权的编剧,还要全程掌控拍摄权。
    想到这里,沈梦林不但意志坚定起来,还有了力量。
    坐到自己的座位上,拿出稿纸开始写了起来。
    “梦林,你干啥呢?”
    “写作。”
    “写作?”
    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