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帝死后,董卓乱政,解除党锢,招名士入朝,是其亮点,不过生性残暴,莽夫独裁,终究惹火上身,失了性命。继之的王允玩弄阴谋,不善战略,形势判断失误,也落了个身首异处。西凉势力从此四分五裂,不足以再逐鹿天下。从董卓手掌心逃出的袁绍、曹操成了主角,二人是发小,一起长大,袁绍是大哥,然而大哥不一定就正确。《三国志》记载袁绍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候有一对话,袁绍问曹操,“若事不辑,则方面何所可据?”公曰:“足下意以为何如?”绍曰:“吾南据河,北阻燕、代,兼戎狄之众,南向以争天下,庶可以济乎?”公曰:“吾任天下之智力,以道御之,无所不可。”在“唯利”被证明失败以后,袁绍提出一个“唯地”论,曹操提出一个“唯才”论。袁绍出身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及天下,自认不缺“才”,有“才”而“唯地”也无不可,因此起初势头强劲,诓骗了韩馥,击败公孙瓒,九州有四州,兵多将广,粮草充足。曹操“唯才”论,也贯彻的不错,先后发布了三道求贤令,不拘一格,唯才是举。具体手段是不问出身、不问名声、不问仁孝、不问恩怨,用高帽、高薪、高官笼络。来了人才,也给曹操带来了“道”,奉天子以令不臣、收编黄巾兵、屯田让曹操由弱变强。一强独霸成了两强相争,于是有了官渡之战。结果信奉地大物博的袁绍,因为战略的运用失误、战机的选择失误、人才的使用失误而致失败,成了曹操成功的最大垫脚石。然而三国风云际会,人才辈出,唯才是举的曹操依然不能收尽天下英才,刘备三顾茅庐的恭谨超过了曹操的提履相迎,孙权的因人善任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,三国的历史用鲜血证明:什么最贵,人才啊!
灵帝、袁绍、曹操的历史也让我们感到:唯利者,回光返照,艳丽一时;唯地者,短暂辉煌,终会为地所累,无可奈何花落去;只有唯才者,才能拥有动力源,常现新气象,才是长久之计。然而,客观的说,灵帝并非唯利是图,袁绍也不是唯地至上,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也不是全心全意、一以贯之的唯才是举。任何一个集团,因统治的需要,做的事情都是千头万绪,好的,坏的,掺杂其间,唯利、唯地还是唯才并不是当时就能辨别清楚的。然而历史的大浪淘沙,后人的简单归纳,总会给他们一个褒贬符号,近期的可以三七开、七三开,时间长了就只剩好恶分了。
为之一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