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章 阅读至0%

第165章

书名:帝师 作者:来自远方 本章字数:1018字 更新时间:2022-06-18 10:57
    为保工程顺利,令内官锦衣卫出京,监工各处。
    内官监掌印太监丘聚,司礼监监丞韦敏,奉敕命,发内府大匠十人,普通工匠一百,役夫五百,前往登州卫,督造船厂。
    临行日,天子赐两人-蟒-服-金-带,并赐手柄金瓜。
    “凡有贪墨造船银,虐-使工匠役夫者,尽可击之!”
    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钱宁,因功升副千户,领校尉力士同行。东、西两厂各遣颗领班番役,护送工匠役夫南下。
    “大匠月给银,并给谷麦。工匠月给铜钱口粮。役夫年给铜钱,月给粟米。遇农时,许役夫还家。不能还者,多给铜钱谷物。”
    增改旧例,户部拟定章程,抄录无误,递交内阁。
    三位阁老看过,确认可行,批蓝之后上呈天子。
    朱厚照日渐勤政,司礼监秉笔掌印,作用只在分拣奏章,择紧要事,第一时送往乾清宫。
    太监批红,曾被刘瑾用来-操-控-朝政,现如今,再难起作用。
    张永谷大用等又在御前得宠,与刘瑾分庭抗礼,甚至压过一头。彼此斗争耗费精力,哪有更多心思算计他人。
    曾名震正德朝的“八虎”,张牙舞爪,鹰视狼顾,也只能互相开撕,或向贪官使力。
    敢进谗言?
    总得掂量一下,能否扛住杨御史手中一把金尺。
    假使能撑住,也未必是好事。
    毕竟,金尺狠-抽一顿,顶多伤筋动骨,性命好歹能保住。换成匕首长剑,一扎就是一个血窟窿,闹不好,脑袋都要搬家。
    如此憋屈的丢掉性命,到阎王殿前也没法说理。
    对此,刘公公怨念最大。
    天子遣丘聚韦敏往山东,高凤翔下福建,谷大用去广东,他则要二下江浙!
    据悉,人选还是杨御史举荐!
    提起姓杨的,刘公公下意识就会捂脸。
    之前遇到傅容,那厮还,羡慕不已。言辞之间,口口声声表示,能同杨御史结交,委实了不得。
    鸿运当头啊!
    后槽牙咬碎,刘公公险些当场发飙。
    了不得?鸿运当头?
    敢情疼的不是你!
    换你来!
    金尺抽几顿,看你还羡慕个x!
    咬牙归咬牙,圣命既下,不得违背。再是心酸,刘公公仍要打点行囊,准备南下,再往江南一行。
    见随行名单中有傅公公,刘公公怒气上涌,更喷出一口老血。
    遣西厂番子打听,得知是锦衣卫指挥使顾卿推荐,言其久在金陵,熟悉苏浙等地,了解各府州县官员,随行南下,大可为助力。
    天子遂下旨,命其他同行。
    听闻此言,刘瑾捶着胸口,气得掀桌。
    姓杨的,果真是咱家命中克星。
    人是由锦衣卫指挥使推荐,和杨御史无关?
    他xx的无关!
    旁人不晓得,他可是一清二楚!
    杨御史和长安伯,“交情”好得能穿一条裤子。说这里面没有杨瓒的影子,打死刘瑾也不相信!
    刘公公在西厂愤怒,头顶笼罩一团黑云,大小番子心惊肉跳,屏息凝气,走路都要踮起脚尖。
    作为被戳小人的杨御史,分毫不知刘公公的怨念。
    退朝之后,奉召至乾清宫,为天子讲述蓟州之事。言及四千鞑靼骑兵围城,镇虏营军民拼死一战,血染城头,声音渐哑,字字含泪。
    讲到役夫以身堵住城门,少年同鞑靼同归于尽,已是声音哽咽。
    朱厚照切齿咬牙,恫心疾首,握拳捶案,恨不能立即派遣大军,把伯颜小王子抓来,抽上几百鞭,碾成齑粉,告慰英灵之魂。
    “朝中有议,鞑靼被兀良哈瓦剌围堵,势力渐弱。可行平衡之策,遣使草原,予以招抚。”
    朱厚照双眼冒火,声音几乎从牙缝中挤出,捶得御案砰砰作响。
    “此等恶徒,招抚什么!毁我边城,害我边民,该当千刀万剐!朕只恨不能披坚执锐,北狩草原,以血还血!”
    默然许久,杨瓒稳定下情绪,沉声道:“陛下,诸公之议未必没有道理。”
    “杨先生?”
    愕然抬头,朱厚照似不相信,杨瓒竟会道出此言。
    “陛下,”杨瓒深吸一口气,缓声道,“今日鞑靼,便如英宗时瓦剌。”
    “瓦剌?”
    “对。”杨瓒点头,继续道,“自北元王庭被灭,势力三分,彼此之间常有征伐。强者称雄,弱者蛰伏,早成常态。早年瓦剌,何等强盛。终因也先逝去,成一盘散沙,被鞑靼压制。”
    说到这里,杨瓒顿了顿。
    “今日可延汗,不及也先,但能压制诸部。一旦鞑靼被灭,可延汗身死,焉知瓦剌和兀良哈不会野-心-膨-胀,出现下一个‘也先’和‘小王子’。”
    听闻此言,朱厚照怒气渐消,陷入沉思。
    “杨先生的顾虑,确有道理。但……”
    轻易放过伯颜小王子,甚至为平衡草原势力,还要加以拉拢,朱厚照实在不甘心!
    太宗皇帝能灭瓦剌,驱鞑靼,鞭子抽起,将兀良哈当骡子使,他为何不行?
    况且,鞑靼欠下累累血债,就这么算了?
    “陛下,臣之意,非是纵敌。”杨瓒轻轻摇头,道,“平衡之策固好,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。”
    鞑靼必须要除,瓦剌也不能轻纵,至于兀良哈,一样要紧紧攥在手里。
    “杨先生,朕不明白。”
    看着杨瓒,朱厚照满头雾水。
    既说安抚有道理,又言要斩草除根,岂不是自相矛盾?
    “陛下,可请舆图一观?”
    “可。”朱厚照颔首,“张伴伴,取舆图来。”
    “奴婢遵命。”
    张永应诺,转身几步快走,取来收在暖阁中的舆图。
    因图纸过大,超过整张御案,干脆铺到地上。
    “陛下,此一线乃我朝边镇,此地现为鞑靼占据,西北即是瓦剌,兀良哈三卫处辽东,同女直各部毗邻。其互相交通,又互为牵制”
    杨瓒托起袖摆,指尖扫过舆图,大略点出各部所在。
    “现今鞑靼诸部内-讧,瓦剌和兀良哈前后围攻,乌斯藏等部也趁机出兵,意图抢占草场。草原乱局既成。”
    只是还没到最高峰。
    “以臣之见,不妨再添一把火。”
    “添一把火?”
    朱厚照微顿。
    “杨先生之议,可是出兵?”
    “非也。”
    杨瓒摇头,轻笑道:“陛下读史,当知汉时推恩。”
    “朕知。”
    “太宗朝时,草原诸部臣服,部落继承,汗位更迭,必敕出朝廷。”
    敕令?
    朱厚照先是微愣,旋即蹙眉,隐约有几分明悟。
    杨瓒再接再厉,继续道:“今鞑靼势弱,瓦剌兀良哈联合出兵,草原生乱,局势打破。朝中上请陛下安抚,亦是老成之谋。不若顺势而为。”
    “如何顺势?”
    “回陛下,鞑靼诸部为小王子-强-权-收揽,定心存不服。今随阿尔秃厮生-叛,多各揣心思,如散沙一盘。独伯颜部及其附庸,凝聚力仍在。臣请陛下下旨,封其附庸部首领为额勒,并赐草场。”
    念头闪过,琢磨出杨瓒的用意,朱厚照嘴巴张大。
    “臣闻可延汗儿子不少,孙子更多。如朝廷下旨,许其为首领,可每年朝贡,纵有人能够识破,亦有人会动心。”
    财帛动人心,权利更甚!
    “至于瓦剌,臣听闻,其首领年迈,长子次子接连战死,仅余不足弱冠的幼子,切体质孱弱,轻易不能服众。而首领的几个兄弟,却是能征善战,均为壮年。”
    说到这里,杨瓒忽然停住。
    接下来的话,不用多言,朱厚照自己就能想明白。
    自幼跟在弘治帝身边,接受-帝-王-教育,通读史书,见多尔虞我诈,如何让瓦剌乱起来,当是得心应手。
    朱厚照身为独苗,没有亲兄弟,堂亲并无野心,尚有藩王预备-造-反。
    可延汗的儿孙,瓦剌首领的兄弟,岂会甘心屈居人下。
    草原部落的汗位更迭,向来不缺-杀-戮。
    手段用得好,无需明朝派兵,草原的战斗自将升级。
    此消彼长,明朝边境,至少将得三十年太平。
    更妙的是,此举能堵住朝臣的嘴。
    请朕安抚,朕照做!
    只不过,安抚的是谁,用什么方式,都是朕说得算。
    “善,大善!”
    杨瓒的提点,给朱厚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    名义上,草原诸部都向明朝“称臣”。
    自太宗朝后,这个“称臣”已成鸡肋。不过是各部要钱请赏的借口。
    然而,换一种眼光,另选一种方式,鸡肋也能砸出骨髓。
    朱厚照盯着舆图,视线从瓦剌转向鞑靼,再到兀良哈,乃至女直各部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
    杨瓒立在一旁,没有出声打扰。
    历史常偶然同必然掺杂。
    找对施力点,轻轻一推,貌似不可撼动的墙垣,也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,崩倒坍塌。
    杨瓒此计,技术含量并不大。不客气点说,完全是摆在桌面的明谋。
    偏偏准头极好,直中对手七寸。
    知道是陷阱,是圈套,是深坑,仍会前赴后继,冒着崴脚断腿的风险,闭着眼睛往里跳。
    对此,杨御史唯有摊开双手,无奈表示,权-势动人,实非小生之过。
    正德二年,十一月癸卯
    天子下旨,敕封瓦剌鞑靼诸部首领。并遣行人司行人往草原,宣示上恩。
    此时,距鞑靼遣使不过两月。
    待使者抵达草原,宣读旨意,伯颜小王子握紧拳头,扫视帐中,看到众人表情,心沉到谷底。
    不只附庸部落首领,几个儿子都明显动心!
    小王子后悔。
    往日的雄心,此刻都变成带着弯钩的长针,一下下扎在心上。
    血肉模糊,痛入骨髓。
    知道明朝皇帝耍阴谋,玩手段,偏偏上下为难,进退无措。
    当真是憋屈,憋屈到想要吐血。
    如果可以,小王子会欣然拔--出弯刀,将来使砍成肉-泥。
    问题是,不能砍,更要防着别人砍!
    气归气,终没到昏头地步。
    可延汗清楚知道,一旦使者殒命,无论是不是自己下手,必招来明朝报-复。
    大军麾师,整个部落都将灭亡。
    忍住怒气,客气送走来使,可延汗坐在帐中,一夜未睡。
    熬得双眼通红,终于下定决心,拔营,西迁!
    此处不是善地,年轻的皇帝,比他老子,甚至老子的老子,都更难对付。
    与其坐在这里,眼睁睁看着部落分崩离析,被仇家捡便宜,不如趁着人心还在,踏汉时匈奴步伐,迁往西方之地。
    金帐汗国、白帐汗国都成为历史,鞑靼骑兵的荣耀仍在。
    心眼玩不过明朝,干脆去揍欧罗巴白夷。
    可延汗下达命令,态度极其强硬。
    蠢蠢欲动的部落首领,慑于威严,没能当面反抗。
    有聪明的,撺-掇可延汗的几个儿子,反正要走,这一去,几十年内不会再往明朝。不如趁机再打一回谷草。
    众人意见一致,可延汗终被说动。
    同明朝的关系,已然不能“修复”,西迁路上,总要备妥“盘缠”。
    不如破罐子破摔,最后抢一把!
    决心既下,伯颜部当即拆卸帐篷,聚拢牛羊,吹响号角。
    “留一半勇士保护部落,余下随我来!”
    伯颜小王子亲自领兵,目标是大同太原交界处的老营堡。
    “嗷——”
    鞑靼骑兵发出狼-啸,马蹄滚滚,直向关所冲去。
    因防备不及,关碍地堡年久失修,边军未能挡住骑兵,关口很快被冲破。
    堆积在此处的谷粮布匹,大半被抢走,余下尽被-焚-烧。
    边军拼死阻挡,掩护边民百姓撤走。
    至河边洗衣的二十余名仆妇,逃跑不及,被鞑靼骑兵抓上马背,当场掳走。
    多数仆妇惊吓哭叫,拼死跌落马下,殒命途中。
    纵然是死,也要死在家国!
    唯有三四人不声不响,即便腰腹生疼,也不敢哭叫,似已经认命。其中,便有逃出晋王府,被巡检视为流民抓捕,充入军堡的刘良女。
    得手之后,鞑靼骑兵不敢停留,同留守牧民汇合,急速西行。
    刘良女两度“易手”,从骑士马背,改同帐篷绑在一处。
    中途,队伍休息,刘良女缩在羊圈角落,小心打量着走过的鞑靼人。
    听不懂对方语言,仅能从衣着辨认。
    很快,目光锁定一名身材壮硕,地位明显不同的男子。
    垂下眼,刘良女咬着嘴唇。
    事到如今,还有什么好犹豫?
    没有户籍,沦为仆妇,被鞑靼掳走,情况不可能更糟。
    不想死,想要活下去,唯有一个选择……
    闭上双眼,再睁开,刘良女迅速沾湿衣袖,擦去脸上灰泥。
    见男子走过,距离不到五步,故意打翻水碗,动静引来牧民。在鞭子落下前,拼命向前扑倒,跪在男子脚下,抬起头。
    水眸盈盈,面色憔悴,仍是丽色难掩,楚楚动人。
    “大人,求怜惜小女子……”
    嘴唇干裂,声音却如黄莺。
    当下,男子喉结滚动,眼中燃起两团-暗-火。
    刘良女更加大胆,试着抚上男子长靴,颈项微扬,愈发显得-酥-胸-饱-满,纤纤细腰不盈一握。
    被她“求助”的男子,是附庸部落首领。
    借此人,刘良女顺利从羊圈脱身。因柔-媚-善-舞,被献给可延汗,很快获得宠-爱,几乎要压过地位最高的可敦。
    在鞑靼西迁,劫掠欧罗巴的过程中,使用心计,几次挑动部落仇-杀,接连成为三位可汗之妻。更为继任者出谋划策,压服反对声音,灭亡数个小国。
    她在世时,鞑靼在欧罗巴的势力,能与阿提拉时代的匈奴匹敌。
    后因行事过于狠-毒,被侍女以-带-毒-匕-首-刺-杀,重伤不愈,香消玉殒。
    三十三载,于历史长河,不过一粒微尘。
    人生虽短,却在鞑靼和欧罗巴历史上,留下浓墨重彩一笔。
    在后世学者眼中,她的身世和生平都极其神秘。
    从仅存的文献中,可以推断出,这位-艳-名-极盛,被西方学者称为“东方海伦”的鞑靼可敦,出身明朝,在正德二年被鞑靼骑兵掳掠,随之西迁。
    至于其他,则化作细碎流沙,沉入岁月长河,为流水侵蚀,土石掩埋,成为永久谜团。
    正德二年,十一月己酉,冬至节
    天子停朝一日,诣奉先殿,奉慈殿,敬奉祖先。后至仁寿宫,清宁宫行礼。
    礼毕,御奉天殿,受文武群臣及四夷使臣朝贺。
    命妇大妆,至两宫及坤宁宫朝贺。
    太皇太后懿旨,仅在宫门行礼,依品级分赐布帛宝钞。
    总体来说,两宫太后和皇后算得上大方。
    换成天子,直接口谕群臣:“免宫中赐宴,以节钱钞。”
    银子都用来造船,发军饷赈灾,办宴会实属浪费。
    诸位卿家忠心,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朕知道,都记在心里。
    所以,行礼之后,都散了吧。各回各家,好好过节。
    朕抠门?
    放假一天,还不算大方?
    敢再说些五四三,放假取消,都给朕回来,升殿午朝!
    群臣行礼,山呼万岁,脚下生风,退出宫门。
    杨瓒同谢丕顾晣臣告辞,走出奉天门,便见顾指挥一身飞鱼服,腰束玉带,未佩绣春刀,正在马车边等候。
    快步行至面前,车帘摇动,杨廉探头,露出一张笑脸。
    “四叔。”
    杨瓒挑眉,看向顾卿。
    怎么回事,解释一下?
    “侯府家宴,我来迎四郎。”
    “今日?”
    顾卿点头。
    “好吧。”
    拖了几日,本以为计划取消。没料想,竟改到冬至节。
    杨瓒没有多言,踩上踏板,登入车厢。
    顾卿跃身上马,车夫甩动长鞭,马蹄声声,直向东城行去。

上一章 下一章

目录